陆严河笑着说:“倒是也不能这么比,不过,嗯,我也不认同智者不入爱河。”
尹新城:“我今天真的受到了巨大的伤害。”
-
等到柏锦和李治百上线以后,大家就开始了读剧本。
大家对于自己的角色都太熟悉了。
所以,陆严河写的剧本,在其他剧组,那基本上都是“圣经”一样的存在,不允许一字一句的改动,但是,在《老友记》剧组,每个人都时不时地提出一些修改意见,有的是根据自己角色的说话习惯,做一些语序上的调整,有的则是在读剧本的时候,突然冒出来一个好点子,提出来,要加进去,要改动,大家讨论一下,觉得OK,就改。
所以,现场除了他们几个,还有导演白景年,以及一个文字编辑——
专门负责记录相关的修改意见,然后在陆严河的剧本基础上做修改。
这是一个很消耗时间的过程,尤其是第一次会议,往往是定基调的。
大家各抒己见。
但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记录的环节。
为什么灵河的编剧成长快?
在会议室的二排,坐了很多灵河的签约编剧、实习编剧,现场听主创人员讨论,可以直接现场看到一个剧本是怎么越改越好的,这对他们的创作也非常有启发。
而且,灵河也会专门安排两台摄像机在现场拍摄记录,做好存档,作为他们培养编剧、让编剧可以学习观摩的一个材料。
除了灵河,基本上没有第二家公司会这么干。
毕竟,这样是一个长期建设。
而影视,说白了,能够存活十五年以上的都很少。
有谁又真的会做这种长期规划?
反正,编剧嘛,自己公司没有,外面也有,烧钱嘛,买吧。
更多时候,你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一个编剧,回头就被别人给挖走了,为他人作嫁衣。
很多这样的事情。
但是,灵河因为从一个开始的定位就是偏制作。
每年开这么多项目,每个编剧都能看得见自己的发展空间,要机会,有机会,要资源,有资源,而且,在制作这一块,也算得上业内数一数二的了,哪怕是签约编剧,公司也不限制他们在外面接项目。
所以,灵河编剧的流失率很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