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他脸上却带着掩饰不住的笑,不时回头看一眼自己的背篓。
他几乎与所有人都走着相反的道,朝着农安村的方向,步履轻快。
走了大半个时辰,他终于进了村。
村口聚着些婶子阿婆,正闲聊着,见着他回来,当即便有一大嗓门的婶子笑着招呼道:“呦,三壮上工回来啦。”
“是啊婶子。”
董三壮笑着应了句,脚步不停。
“快回去吧,你媳妇从午间就开始惦记你了。”
一婶子调笑道。
众人当即哄笑。
董三壮脸一红,忙加快脚步,没几下就消失在夜色中。
“这新婚的小夫妻俩真是好玩的紧。”
“可不是。不过我瞧着三壮那背篓沉甸甸的,怕是装了不少好东西回来。”
“人三壮有把子力气,人又勤快,这才刚给朝廷修完堤坝,就忙不迭去县里上工了,便是有些闲钱买些吃的用的也应当应分的。”
“也不单是他,那小媳妇丹娘也是个能干勤快的,如今又有了身孕,小两口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。”
“亏得提早从那家里分出来了,不然这俩老实孩子定要被那董老太当牲口使唤。”
“谁让人家老大在县里当账房,老二娶了村长家的闺女,就这个老三踏实。。。。。。”
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董三壮不知道。
他快步跑回村尾的小家,小小一间院子,两间破土屋,但却处处都被打理的干净细致,屋里此刻也亮着昏黄的油灯。
“媳妇!我回来了!”
他打老远就开始喊。
屋里的人听到动静,当即迎出来,快步行至院门口打开门栓。
董三壮也已经来到门口,门一开,他便见着一穿着粗布麻衣的少女。
少女十八、九岁的年纪,乌黑油亮的长发梳成妇人发髻,五官温柔带羞,只那左脸之上,有一块铜板大小的红色胎记。
正是丹娘。
村里姑娘成婚早,一半十一二岁就要开始议亲,而后等到十三、四岁便可以出嫁。
一些疼爱姑娘的,倒是会多留两年,但一般到了十五、六就必得嫁出去了,不然再大就真的难议亲事。
如同丹娘这般十八才嫁人的,便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老姑娘了。
而她嫁不出去的原因,除了脸上那块胎记之外,便是因为她踏实能干,她娘家那些人不想失去这个免费的劳动力,便一直没塌心给她找过合适的媒人。
还是去年乞巧节的时候,丹娘陪娘家小妹去县城逛街,这才遇上了董三壮。
董三壮与她几乎同病相怜,都是不受重视的孩子,还都踏实能干,没有心眼,这一接触,便真成了你情我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