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于世家权贵,国子监的学子天生就与百姓更近一些。
名声传出去了,百姓的心就都落在了国子监,那等之后再把这些学子送入朝堂,也能有说服力。
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楚九辩深谙其中道理,朝中诸位自然也都清楚。
只是这些权贵傲慢惯了,并未真心将百姓的诉求当回事,他们只是利用自己的“好名声”把百姓当做工具。
需要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,就如同此前南地的旱灾,为官者稍微一煽动,他们就会成为针对秦枭,针对百里鸿的利刃。
可百姓对他们来说,又如同蝼蚁,一盘散沙。
小小一个郡丞就能率军把他们扔进湍急的河水。
又如此次塞国入侵。
甘肃百姓成为了一个可以被交换的筹码,定北王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就叫他们置于险境。
但他又需要这些百姓的拥护,想要以此扬名,被更多百姓接受。
所以他才会将那么多人拉入局中,以“孤身挡刀”悍不畏死的名声,玩弄百姓的敬佩和怨气。
百姓于他,于那些权贵而言,就是工具。
所以他们不会想到“开民智”,甚至相反的,他们会极近压迫,使百姓们处于能勉强温饱的程度就算是好的。
再富裕一些,百姓们就会开始追求其他东西,也会有心思去思考更多道理。
他们将变得不那么可控,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支配的工具。
这对权贵们可不是好事。
自然便是在后世,普通百姓依旧被困在信息茧房中,看到的听到的,都是某些人想要让他们听到看到的东西。
不过总有人会思考,总有人会想方设法跨越阶级。
社会也总会进步,这就是好事。
楚九辩也从未天真地想着要百姓们各个都成才,他只是想要大家过得再好一些,只是想让他们能有机会去思考,去成长,去了解自己为何而生,因何而死。
絮絮叨叨写完这些,楚九辩一抬眼,就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写了满满一整页的信,不由愣怔。
密信会保证安全,若是遇到什么意外,送信之人会第一时间先毁了信,所以楚九辩写这些并没有问题,不用担心被外人瞧见。
他只是有些惊讶。
此前秦枭在他面前的时候,他还不知道自己竟会与对方说这么多话,如今写下来才发现原来他与秦枭平时里聊得还真不少。
想到秦枭也只写了一页信,楚九辩就也不再说别的了,只最后写道:【陛下一切安好。只朝中诸事繁忙,本神梦里都在批奏折,望君速归,与我分担一二。】
想了想,他又补充了最后一句:【院中茉莉开的正好。】
如今已经快十月中旬,院中茉莉已经有了衰败的趋势。
秦枭收到回信的时候,正是十月十五傍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