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臣之疏略,核心有四,环环相扣,旨在为朝廷开辟一稳定、长远之财源,并借此巩固西域,扬我国威!”
“其一,曰‘特许经营权’。”林哲言开始阐述核心内容,“针对西域特有之稀缺物产,如和田美玉、金沙、宝石等,由朝廷设定标准,划定区域,以竞拍之方式,授予特定商号数年之专营之权。商贾竞拍,需缴纳巨额保证金及首年经营权费用。此举,可令朝廷在短期内获得巨额现银收入,充盈国库。同时,朝廷只需监督,无需直接经营,省却大量人力物力。此乃‘以商制商’,坐收其利。”
话音刚落,朝堂上便响起一阵低议。一些老成持重的官员,如御史台的一位老御史,立刻出列反驳:“林尚书此言差矣!盐铁专卖乃国之根本,岂能轻易仿效于西域珍玩?此例一开,恐豪商巨贾垄断货殖,哄抬物价,与民争利,败坏风气!且朝廷授予专营,岂非自降身份,与商贾为伍?”
这质疑正在林哲言预料之中。他不慌不忙,从容应对:“王御史所言,乃老成谋国之言。然,西域非中原,情势迥异。所谓特许,仅限于西域输入之特定奢侈品,与民生所需之盐铁完全不同。此举非但与民无争,反能规范市场,杜绝走私,确保朝廷利益。至于与商贾为伍……陛下,故人云:‘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’。国无财富,何谈礼仪?若能以商贾之力,富国强兵,何乐而不为?且朝廷掌握标准与授权之权,居高临下,何来自降身份之说?”
他的反驳引经据典,逻辑清晰,让那老御史一时语塞。
李朝宗适时开口,声音平和却带着定鼎之力:“林爱卿继续。特许经营,可为一时之利,然长远之计何在?”
“陛下圣明!”林哲言精神一振,知道皇帝看到了关键,“故有第二策,‘西域贸易特区’!”
他详细解释了在原来的霍拓国国土上与西域交界处,择十数合适城镇,划定为“贸易特区”。在此区域内,实行特殊税收政策,如减免关税、简化商旅通关手续,并允许西域商人与大明商人在此自由交易,甚至允许其建立货栈、工坊。
“特区之设,意在‘筑巢引凤’!”林哲言声音激昂:“将散落、无序的边境贸易,集中化、规范化。如此,既可方便管理,征收税款,更能极大促进贸易流量,使此地成为万商云集之财富枢纽。朝廷可在此设立常平仓,平抑物价;设立巡商御史,仲裁纠纷。长远来看,特区所产生之商税,必将远超今日零星关卡之收入!”
这一次,质疑的声音小了很多。
毕竟,市舶司在海贸上的成功,某种程度上证明了“特区”模式的可行性。工部尚书甚至微微点头,显然在思考这需要多少工部和将作监的配合。
“然,若仅止于此,西域仍不过是我大明原料之地与货品市场。”林哲言话锋一转,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第三策:“故臣有第三策,‘品牌工坊’与‘技术壁垒’!”
他以葡萄酒和羊毛为例,阐述了路朝歌那套“品牌输出”和“高端定制”的理念。
“……选派中原酿酒大师,改进西域葡萄酿造之法,以官窑特制酒瓶盛装,打造‘西域琼浆’之金字招牌,专售于西方贵族富贾,其利可翻百倍!”
“……利用大明精纺技术,于西域设官督商办之毛纺工坊,生产精美地毯、毛毯。更可推出‘大师限量’之作,编号发行,令西方王公趋之若鹜!”
“核心技术,如改良之酿酒秘方、新型织机图样,皆由朝廷严格掌控,列为机密。此即‘技术壁垒’,他人欲仿而不得!如此,我们将掌控定价之权,将西域从原料产地,提升为高附加值物产之源头!”
这一策,真正让满朝文武感到了震撼。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经济管理的范畴,是一种全新的、极具侵略性的商业战略。就连李朝宗,眼中也闪过激赏的光芒。路朝歌的点子,经过林哲言的细化与升华,变得更加系统、更具可操作性。
“妙啊!”兵部尚书浦兴贤忍不住低喝一声:“若真能如此,西域诸国仰我鼻息,其经济命脉尽操我手,何须十万大军常年镇守?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!”
林哲言趁热打铁,抛出最后一策:“陛下,诸位同僚,物质之利,可绑其身;文明之华,方可收其心!故臣有第四策,‘文化交融与影响力输出’。”
他结合即将到来的外宾接待,提出要系统性地向西域及西方展示大明的富庶、文明与先进技术。
“……请礼部协同,安排使臣参观长安盛景,未央宫之壮丽,东西市之繁华,以及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、书画等巧夺天工之物。”
“……可酌情让其观摩部分非核心之工坊,如纺织、制瓷之外围流程,令其心生震撼与仰慕。”
“……让其意识到,唯有紧靠大明,方能获得此等精美之物,方能提升其部族之文明程度。如此,文化之认同与物质之依赖,将化为最牢固之纽带,使其自发维护商路,心向长安。此策之效,胜于十万雄兵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四策阐述完毕,林哲言躬身总结:“陛下,此四策,特许经营解近渴,贸易特区活血脉,品牌工坊铸利刃,文化输出收人心。四者并行,相辅相成,非但可解西域年耗七千万两之困,更可使其成为我大明财富之源泉,西部之坚实屏障!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臣恳请陛下,圣心独断,准臣等细化章程,择地试行!”
他一番长篇奏对,条理分明,气势磅礴,将路朝歌那看似随意的“鬼点子”,升华成了一整套立足当下、着眼未来的国家战略。